服务热线:400-965-0588

技能大赛驱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深化的路径探索

一、技能大赛对产教融合的引领作用机理分析

技能大赛由教育部牵头、多部门参与,涵盖政府、职业院校、行业企业、教师和学生等多元主体。政府通过技能大赛主导各方协作,职业院校与企业以技能大赛为契机深化合作,教师则成为校企沟通的桥梁,各参与主体通过技能大赛提升社会影响力。作为贯通产业链、教育链与人才链的关键载体,技能大赛在产教融合主体联结、关系强化、合作执行和技能评价等方面发挥核心引领作用。

(一)主体联结:综合育人为本的纽带作用

技能大赛已形成“政府统筹、职业院校主办、行业企业支持、社会力量参与”的完善组织体系,通过常态化训练与周期化竞赛,衔接各主体关系,在提升学生技能水平与引领课程教学改革方面发挥重要作用,并以独特的人才评价和选拔机制吸引着职业院校、企业等相关群体广泛参与。技能大赛以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、产业变革趋势和真实工作流程为赛项设计依据,融入前沿技术标准与生产理念,全面考核参赛选手的职业技能、职业素养和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。这种组织模式不仅契合产教融合逻辑,更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对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引领和导向作用。技能大赛通过竞赛目标与国家职业教育育人目标、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、竞赛内容与教学内容等各层面的对接,在政府统筹主导下,以综合育人理念整合各方资源,成为联结产教融合主体的核心纽带,从而实现产教协同育人的整体性。

(二)关系强化:稳定校企合作的促进作用

产教融合的核心在于职业教育适应技术变革和产业发展需要,实现校企深度协同育人。技能大赛赛项内容聚焦产业新技术与典型岗位任务,由行业专家与企业共同制定命题和评价标准,让企业深度参与竞赛全过程。为提升竞赛成绩,职业院校主动与企业合作,在课程建设、实践教学和专业建设等方面积极与相关企业建立深度的合作关系,引入企业资源,利用企业设备开展技能竞技训练,并聘请行业、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大赛指导教师或实践教学教师,与学校专业教师在项目集训和日常教学中共同指导学生训练。同时,企业能通过技能大赛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和声誉,还可以储备和选拔优秀的人才,进而主动深化与院校合作。技能大赛作为校企需求的交汇点,搭建了深度合作的职教平台,推进校企建立长效合作机制,强化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力度,助推校企协同育人作用进一步发挥。

(三)合作执行:提升实践技能的导向作用

技能大赛设置师生同赛赛项,对教师的教学与实践技能提出双重要求。为适应技能大赛的竞赛标准,教师需深入企业,掌握产业前沿技术与岗位技能要求,通过企业实践和与专家交流提升专业技能水平。技能大赛还为教师提供技术培训机会,使其在培训过程中深入了解企业设备与技术革新,进而筛选优质合作企业,推动校企合作落地。因此,以教师专业实践技能的自我提升为切入点,技能大赛促使教师成为校企沟通和交流的主体,促进校企协同育人的深度合作。

(四)技能评价:营造社会影响的认同作用

作为权威的技能测评平台,技能大赛既测评参赛选手的技能水平,又诊断职业教育教学质量,可有效提升社会对“技能资本”的认可度,增强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,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。对职业院校而言,获得奖项可提升学校知名度和彰显办学实力,从而吸引更多优质生源;对教师而言,参与和指导大赛能增强自身的专业实践技能与行业影响力;对学生而言,竞赛成绩能比较全面地展现个人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,增强对职业教育的信心,拓展职业发展路径。此外,技能大赛通过模拟企业生产场景,促进校企文化的有效融合,实现人才培养与工作岗位需要的无缝对接,促进学生的高质量就业。对企业而言,参与技能大赛可展示自己的新技术或新产品,彰显自身的实力和扩大自身的影响力,增加社会的认可度,提升品牌价值。不难看出,技能大赛的社会影响力激发了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合作意愿,促进了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建立更密切的联系,推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、人才培养平台,保障产教融合的可持续发展。


二、技能大赛驱动产教融合的实施路径

应充分发挥技能大赛在产教融合中的联结纽带作用,促进产教在平台搭建、合作深化、赛教融通与资源共享等方面精准对接,推动产教深度融合,为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。

(一)平台搭建:以竞赛为媒介推动产教双链对接

深化产教融合是各参与主体交互作用、相互适应的资源整合过程,单一部门难以独立完成跨部门、跨领域的资源整合,需要政府发挥统筹协调作用。政府应强化技能大赛作为产业与教育系统媒介的功能,通过完善技能大赛的制度设计搭建产教融合平台。具体而言,需构建区域内技能大赛组织制度、规程规范、评价标准,组建专家团队并优化工作机制,推动职业院校与区域重点产业、支柱产业、新兴产业及行业组织合作,共建市域产教联合体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实践平台,助力职业院校与区域内企业建立长效合作关系,服务区域经济发展。

同时,政府应以技能大赛为抓手,建立激励机制与动态管理机制。一方面,设立专项扶持资金,对深化产教融合成效显著的职业院校,在分配职业教育相关资金时给予一定的倾斜,并将技能大赛获奖指标纳入产教融合合作企业的考核评定中,细化和落实针对合作企业在金融、财政、土地和信用等方面的组合式激励政策,提升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能动性。另一方面,需要预防单纯以竞赛获奖为目的的校企合作导向,并建立产教融合参与退出机制。针对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建立资质审查和遴选制度,筛选行业实力强、人才培养意愿高的优质企业进入到产教融合合作库,确保协同育人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。而且,在产教融合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企业方的利益诉求,在校企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建立产教融合合作的退出机制,为产教融合的时间、条件和方式等结果预期做出明确安排。

(二)合作深化:以赛项为桥梁夯实校企合作关系

产教融合的本质是破解产与教融合的难题,通过构建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机制实现教育与产业需求对接,尤其需强化企业在合作中的主体作用。职业院校应借助技能大赛的育人衔接功能,充分激发企业作为技能大赛“出题者”和岗位聘任“接收者”的角色自主性,联合赛项支持企业与产业链优质企业,在竞赛指导、人才培养、技术研发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,创新工学结合、订单班、现代学徒制和现场工程师等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,从而深化产教融合平台建设。在此过程中,职业院校可采取双重策略。

一是与产业龙头企业共建专业群,以企业需求为依托动态调整竞赛项目,推动校企联合办赛、参赛,并以龙头企业为核心,联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“1+1+N”合作,以此构建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。

二是引导区域内相关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,整合职业院校的“宽基础”教育与企业的“专技能”培养优势,促进区域内的校企师资、资源与信息互通,构建稳定有序的产教深度融合组织结构,推动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协调发展。

(三)赛教融通:以备赛为契机激发产教互动活力

产教融合的关键在于将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知识融入教学,实现教学与生产的有效互动。职业院校可依托参加技能大赛的备赛契机,结合区域产业结构与校企合作需求,动态优化专业布局,组建校企协同的师资队伍,适时优化专业人才培养定位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,开发适应性的评价标准,充分激发校企协同育人深度互动的活力。

其一,优化师资结构。在技能大赛训练过程中,应充分发挥企业专家的咨询、技术支持作用。通过兼职取酬、荣誉聘任等方式吸引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,引导学校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联合开展行业分析、岗位实践、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等工作,更新学校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技术技能,探索建立校企互聘、专兼结合的“双导师”制度。

其二,深化教学改革。借鉴技能大赛项目化的竞赛方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,提高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产教融合的有效性。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专家合作,按照实际岗位任务开发课程内容,利用竞赛考核点将企业真实岗位的工作任务、工作标准、产业发展动态作为课程项目内容或工作案例融入课堂教学、实习实训、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,建立“以项目为载体、以工作任务为导向”的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,实现人才培养“技能累积”与“职业发展”的统一。

其三,借鉴技能大赛的评价标准,校企双方共同开发适应课程教学改革的考核评价体系。评价体系不仅涵盖技能任务的考核,还重点融入技能大赛中对职业素养、创新能力和团队意识等方面的考核,并增加企业评价和社会评价的权重,形成校企双方有效参与的“过程+素质”综合评价体系。

(四)系统整合:以成果转化为导向促进产教资源共享

技能大赛不仅是检验职业院校教学质量和学生技能水平的一种工具,更是在职业教育领域推动教育资源共享的载体。职业院校应围绕技能大赛成果转化,系统整合竞赛平台、知识、技术、设备等资源,进一步推广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,形成产教资源共享的良好局面,进而全面深化产教融合。

其一,转化教学资源。技能大赛所形成的项目内容和实施流程是丰富的教学资料,应挖掘其中面向企业一线生产实际需要的教学资源,将产业新知识、新要求和新方法融入教学内容,将技能大赛项目内容转化为教学标准和培训资源,助力构建学校教学与企业培训资源共享的新机制。

其二,技能大赛促使校企共享技术、经验和设施设备资源。职业院校应以此为契机积极对接企业竞赛设施和平台,推动校企共建、合作办学等多种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,并充分利用基地资源开展师资和学生技能培训、企业员工技术培训等,以产教实体化合作平台实现校企“共建、共管、共培”协同育人。

其三,应充分发挥技能大赛的技能评价功能,以大赛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有效衔接为突破口,构建技能人才推介机制,实现校企招生与就业的良性循环。职业院校可以在技能大赛省赛、国赛期间举办年度技能人才“双选会”,并全面推广技能大赛参赛选手的“获奖即入企”的联合培养选拔方式,扩大校企“订单式”人才培养规模,实现校企人才供需闭环。(节选自《职业教育研究》2025年第7期)


0

0

免责声明:凡本站注明 “来自:XXX(非计支宝)”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,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,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微信咨询
微信咨询
在线咨询
在线咨询
咨询热线
咨询热线
在线咨询
立即咨询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