职业教育要从“大规模标准化”转向“大规模个性化”
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已闭幕,如何贯彻落实全会精神,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。面对技术变革、人口结构变化、财政投入调整与教育内部生态演变等多重挑战,职业教育的未来路在何方?又该如何破局?
日前,全国高等职业学校校长联席会议副秘书长孙辉接受羊城晚报专访,权威解析了职教领域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方向。
职教迎来分类发展和全面发展契机
羊城晚报:“推动高质量发展”是“十四五”到“十五五”不变的主题,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后,职业教育在高质量发展上面临哪些新的机遇与挑战?您如何看待当前的形势?
孙辉: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召开之后,党中央发布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》,引起了职教战线热议。虽然《建议》中直接指向职业教育的只有一句话,“提升职业学校办学能力,建设特色鲜明高职院校”,但是学习完全文,我们可以发现从整到分、从大到小,处处都有职业教育。
关于新的机遇,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:
一个是分类发展的契机。最近几年,党中央一直强调研究型、应用型、技能型大学要分类发展。如果我们用冰山来比喻整个教育体系,基础教育就像海水,是冰山稳定的基础;研究型大学决定冰山的厚度,应用型大学决定高度,而技能型大学,直接关系我们大规模的生产能力,就像是这座冰山的“比热容”。从这个角度看,职业教育是不可或缺、不可替代的。未来我们要更关注产能和服务的转化问题,这样才能真正提升职业教育的贡献力。
另一个是全面发展的契机。现在更加强调教育是全面、优质、均衡、普惠的“公共产品”。这就要求职业院校,既要坚定走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的路,也要更多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体需求,在办学层次、质量和效益上同时发力,努力让社会愿意选择、企业乐意合作、政府满意支持,这样才能提升职业教育本身的吸引力。
当然,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。客观地说,职业教育当前面临的挑战也不小。
技术变革与产业升级带来的挑战非常直接。技术和产业在进步,对人才的要求水涨船高,特别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深度应用,大大加快了知识和技能的迭代速度,这倒逼我们的专业必须升级、教学内容必须更新。
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同样深远。老龄化加剧与新生人口下滑,虽然短期内我们还在应对“高考人口洪峰”,但“洪峰”过后,很多学校将不得不面对生源显著减少的局面,这个问题必须未雨绸缪。
财政投入收缩也是很多学校的切身感受。经济上行时,职业教育可以乘风而起;经济面临压力时,我们更得思考如何平稳发展,避免“硬着陆”。
此外,教育自身的变化也带来新课题。就业和升学的矛盾,已经不单单困扰中职,很多办得好的高职也同样面临。客观上说,备考学生中能成功升学的毕竟是少数,多数人成了“陪跑”,他们既未充分实习,后续就业也困难,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职业教育“出口”的难度。
职校办学要掌握“五个化”
羊城晚报:面对这些挑战,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?
孙辉:我们要看懂几个重要信号。今年以来,教育部推出的一系列职教改革举措,其实透露出三个明显导向:
一是更加强调地方主体。比如新一轮“双高计划”和部省之间的“新双高”试点,教育部把更多话语权给了地方需求和产业需要,这正是“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”原则在职教领域的具体体现。
二是更加强调发展效益。职业学校的专业不是越大越多越好,而是要扶需扶特、办优办强,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的“不求最大、但求最优、但求适应社会需要”。
三是更加强调集群发展。教育部提出有组织推进高技能人才集群培养,采用“头部企业+高水平职业学校+行业组织”的三组长制,这说明,没有产业需求、没有企业支持、没有机制创新,学校的发展空间会越来越窄。
具体到职业学校办学,我认为要把握五个“化”的趋势——
首先,是重心上移化。职业教育的层次在不断提升,未来体系重心会进一步向本科层次延伸。
其次,是发展融合化。产业升级、科技协同、教育多样需求,必须通过职普融通、产教融合、科教融汇,实现一体化发展。
第三,是服务终身化。面对日益庞大的老龄人口,职业教育也要为他们提供适合的学习机会,这不仅能开发老年人力资源,也能改善他们的身心状态,社会意义深远。
第四,是学习个性化。我们要从过去工业化时代“四个一起”(一起入学、一起学习、一起毕业、一起就业)的标准化培养,转向大规模个性化培养,数字技术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。
最后,是视野国际化。中国职业教育要走向世界中心,必须“产教同行”,跟随中国企业和产能“走出去”,不能脱离产业空谈国际化。
职校办学不能脱离质量和特色
羊城晚报:方向已经明确,具体到行动层面,职业院校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?
孙辉:怀进鹏部长曾强调,“职业教育绝不能脱离学生个人成长,绝不能脱离产业和经济发展”。我理解,第一个“不脱离”是质量,第二个“不脱离”是特色。要做到这两点,就必须从“大规模标准化”转向“大规模个性化”。
具体来说,可以从几个方面推进:
产业需求分析要更精准。过去我们更多靠经验,现在有了人工智能等技术,就要真正走进产业一线,用“一手”数据做支撑,让人才培养更贴合实际。
服务面向要更聚焦。每所学校都要找到自己不可替代的特色,关键是要打造专业品牌,就像大家一提酒店管理就想到“洛桑”那样。如果学校找不到特色,说明服务面还是太宽。
专业结构要持续优化。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,坚决改变“什么专业好招生、成本低就上什么”的惯性,真正服务于学校长远发展和区域产业需求。
人才培养方案要不断完善。这是学校的核心文件,每一门课、每一个学时都要支撑培养目标。数字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更科学的论证手段,关键是要真正用起来。
课程内容要适时延伸。在有限学时里,要把过时的、冗余的内容挤掉,系统融入产业的新需求、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标准。
教学资源要更加智能。数字资源建设要改变碎片化现状,围绕专业目标,打造体系化、智能化的资源库,支持个性化学习。
学业评价要更加精细。借助数字技术,改变“大概齐”的评价方式,精确评估每堂课、每门课是否达到目标。
教师能力要持续提升。一切改革最终落到教师身上。新时代要求教师兼具教学法、数字技术和产业技能,成为真正的复合型教育者。
如果能把这些环节逐一打通,形成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的闭环,职业教育的底层逻辑就顺畅了,必将为各行各业做出更大贡献。
记者:崔文灿
来源:羊城晚报•羊城派


